——任正非
任正非曾直言:“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分好钱,钱分好了,管理的一大半问题就解决了。”
华为通过30余年实践,构建了一套“以奋斗者为本”的科学分钱体系,不仅支撑了其万亿级营收规模,更成为全球企业管理标杆。
本文将结合华为经验,解析企业如何通过科学分钱突破激励困局,实现“利出一孔、力出一孔”。
1. 业绩下滑→回报不足→人才流失→业绩进一步下滑
多数企业的激励问题始于业绩压力。
当经营结果未达预期时,企业往往选择压缩奖金池或延迟发放,导致核心人才因回报不足而离职。
人才流失又直接削弱组织能力,形成“业绩差→回报低→人才跑→业绩更差”的恶性循环。
案例:某制造业企业因市场萎缩,连续两年削减年终奖,导致研发团队集体跳槽至竞争对手,新产品推出延迟6个月,市场份额丢失30%。
2. 短期激励与长期发展的矛盾
企业常陷入“要当下业绩还是要未来潜力”的抉择:
过度强调短期目标:奖金与当期利润强挂钩,导致团队忽视研发投入、品牌建设等长期价值创造;
长期激励缺失:股权、期权等工具应用不足,员工缺乏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动力。
数据:据统计,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3年,其中60%因“短视化经营”导致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。
3. 公平性困境:大锅饭与利益对立的双重陷阱
平均主义盛行:为避免内部矛盾,企业选择“人人有份”的奖金分配,导致高绩效员工积极性受挫;
利益对立加剧:若奖金分配与部门/个人绩效脱节,可能引发“做多错多、做少错少”的消极文化。
华为洞察:任正非提出“力出一孔、利出一孔”,强调通过科学规则将员工利益与企业目标绑定,避免内部消耗。
华为的分钱机制并非简单“多发钱”,而是通过战略导向、绩效联动、长期视角、公平透明四大原则,构建“激励-业绩-人才”的正向循环。其核心逻辑可概括为:“用未来的钱激励现在的人,用别人的钱激励自己的人,用组织的钱激励团队的人。”
1. 战略导向:奖金分配必须承载业务目标
华为将奖金视为“战略落地的工具”,而非成本负担。
其奖金分配逻辑为:
公司层:奖金总额与经营效益挂钩(如利润、现金流);
组织层:各部门奖金包与战略目标完成度强相关(如新市场突破、产品竞争力提升);
个人层:奖金与个人绩效改进(而非绝对绩效)绑定,鼓励持续突破。
案例:华为无线产品线为突破5G技术,设定“专利数量+市场占有率”双指标,超额完成团队可获得超额奖金,驱动团队3年内实现全球领先。
2. 绩效联动:从“分蛋糕”到“做大蛋糕”
华为反对“福利化”奖金分配,强调“奖金是挣出来的,不是分出来的”。
其关键机制包括:
获取分享制:部门奖金包=部门利润×分享系数,分享系数与战略重要性正相关(如新兴业务系数更高);
绩效改进挂钩:个人奖金=目标奖金×绩效系数,绩效系数基于“当年绩效-上年绩效”的改进值计算,避免“躺平”吃老本。
数据:华为员工平均年薪超70万元,其中60%以上为浮动奖金,且高绩效员工奖金可达平均水平的3-5倍。
3. 长期视角:兼顾当下与未来
华为通过“即时激励+长期绑定”平衡短期与长期
即时激励:项目奖、年终奖等快速兑现,满足员工即时需求;
长期绑定:TUP(时间单位计划)与虚拟股权结合,员工需持续贡献才能获得收益,避免“短期套现”行为。
案例:华为海思芯片团队在受制裁前长期投入研发,通过TUP计划获得超额回报,支撑其“备胎”计划一夜转正。
4. 公平透明:规则大于权力
华为坚持“以规则的确定性应对结果的不确定性”,通过“三公开”确保公平:
规则公开:奖金分配算法、绩效评价标准全员知晓;
过程公开:绩效数据、奖金计算过程可追溯;
结果公开:部门/个人奖金排名透明化(仅公开相对值,不披露具体金额)。
任正非认为:“钱分得公平与否,比绝对值更重要。员工可能抱怨奖金少,但绝不会抱怨不公平。”
华为的奖金分配原则可提炼为以下四点,适用于多数企业突破激励困局:
原则1:与部门/个人绩效改进挂钩——推动组织进化
避免“绩效绝对值陷阱”:若奖金仅与当年绩效挂钩,可能导致团队“守成”而非突破。华为采用“绩效改进值”计算奖金,鼓励持续超越自我;
案例:某销售团队上年业绩1亿元,今年目标1.2亿元。若实际完成1.3亿元,绩效改进值为1000万元,奖金与改进值强相关,而非单纯与1.3亿元挂钩。
原则2:既要多打粮食,又要增强土壤肥力——平衡短期与长期
“多打粮食”:奖励当期业绩(如销售额、利润);
“增强土壤肥力”:奖励长期价值创造(如新客户开发、流程优化、知识产权积累);
华为实践:设立“战略奖金包”,专门奖励在新市场、新技术、新管理领域取得突破的团队,占比可达总奖金池的20%-30%。
原则3:既要给摘果子的人,也要给栽树的人——兼顾历史贡献与当下价值
避免“功劳簿上睡大觉”:华为通过“历史贡献回溯机制”,对过去为企业奠定基础的员工(如老员工、前任团队)给予追溯奖励;
案例:某产品线前任负责人3年前布局的技术,在现任团队手中实现商业化,前任负责人可获得“技术转化奖”,现任团队获得“市场突破奖”。
原则4:既要拉开差距,也要兼顾公平——激活个体与团队
团队层面:高绩效部门奖金包是低绩效部门的2-3倍,强化“部门间竞争”;
个人层面:同一部门内,高绩效员工奖金是平均水平的1.5-2倍,低绩效员工可能不获奖金;
华为数据:其内部调研显示,奖金差距拉大后,高绩效员工留存率提升40%,整体业绩增长25%。
1. 诊断现有激励体系:识别“下行系统”病灶
工具:通过“激励满意度调研+绩效数据对比”分析,定位问题(如奖金分配与战略脱节、高绩效员工流失率高等);
案例:某企业发现研发部门奖金低于行业平均水平,导致核心工程师流失率超30%,直接影响新产品开发周期。
2. 设计“收入倍增计划”:给关键团队希望
对象:聚焦“关键少数”(如销售冠军、技术专家、管培生);
方法:设定“跳一跳够得着”的目标,配套超额奖励(如完成目标120%,奖金翻倍);
华为经验:对“顶尖人才”采用“协议薪酬”,提供行业TOP10%的薪资,但要求签署对赌协议(如3年内实现特定技术突破)。
3. 优化薪酬结构:用杠杆撬动人才集聚
校园招聘:对管培生提供“高薪+快速晋升通道”,吸引顶尖毕业生(如华为“天才少年”计划,年薪200万元起);
内部公平:通过“岗位价值评估”统一薪酬标准,避免“同工不同酬”;
长期激励:对核心人才推出“股权+期权+项目跟投”组合,绑定其长期利益。
数据:实施科学分钱后,华为员工主动离职率长期低于5%,关键岗位人才保留率超90%。
企业激励的本质,是通过科学规则将个体利益与组织目标统一。华为的实践证明:
分钱不是成本,而是投资:对高绩效员工的超额投入,可带来数倍业绩回报;
规则比权力更重要:透明、公平的机制能减少内部消耗,释放组织潜能;
长期与短期需平衡:既要奖励“摘果子的人”,也要激励“栽树的人”。
在VUCA时代,企业唯有构建“利出一孔、力出一孔”的激励体系,才能突破下行困局,实现可持续增长。
正如任正非所言:“钱给多了,不是人才也变成人才。”
科学分钱,正是企业从“人口红利”迈向“人才红利”的关键一跃。
在全球经济新格局下,如何实现企业持续增长?如何构建百亿级管理体系?卓越商学倾力打造"向华为学增长"系列课程,为您揭晓华为逆势增长的制胜之道!
从战略到执行训战班:学习华为战略管理精髓,掌握从战略规划到执行落地的完整方法论